首页 > 百科杂谈 >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智胜于吴起: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智胜于吴起: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智胜于吴起: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论战的背景

《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典籍,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与齐国的一次战争。赵国派遣将军韩信率领军队攻打齐国,但被齐将孙膑所击败。赵国大将军平原君曹刿在得知此情况后,前往与孙膑会面,试图通过辩论来找到打败敌人的方法。在辩论中,曹刿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孙膑,帮助了赵国获得了胜利。

曹刿论战的翻译

曹刿辞为后世赞美曹操所作的《丞相论功》,有“曹刿论战论天下,英雄须眉谁与争”的名句。曹刿的言辞确实了得,脆句警言,精辟透彻。曹刿一开始就说:“屈起者,非是始欲屈赵也;赵之当攻齐也,起以屈之。”齐国虽然战胜了赵国,但是也是因为齐国花费在国内的力量太多,而且军队也散漫无纪律,赵军如果采取防守就能够打败齐军。曹刿严格把握时局,把战争视为一种使命,因而寻找了各种战术来击败齐国,很快地打破了对赵军的困局。

曹刿论战的原文

以下是《史记》中的《曹刿论战》的原文:

大将军曹刿之策:

夫以近取者,蚕食而坚持之;以远取者,劳独而无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而粮不再从。故智士思其势,达其变,而民不识其期。

此论三月而功于天下者也。

大将军曹刿曰:“齐人之尝侵我者,非欲取我之地也,其意欲以怯也。今虽得地,为寡人贼也;失地,亦为寡人贼也。故不如坚守以待其变。试持重以待其轻,收其半者以待其空;彼轻我重,彼空我实,虽至于难,犹未敢进矣。”

赵太后曰:“吁,言重哉!怯而不远,虑周而不密。”

曹刿曰:“夫以直养而无枉者,谓之君子;以枉养而无直者,谓之小人。夫君子所以自重者三:显名壮节,以此博得百姓;智谋轻虑,以此避害匿祸;宽裕得众,以此御危安乱。今将军之策,非蹉跎而错劳也;临敌而展功也。彼未战先怯,不可以不制;战而不利,不可以不改。不制而能屈人之兵,此吾士之所能也;不改而能易敌之势,此吾将之所为也。将陈之,以待不来,袭击之,以求其利。彼虽困急,无敢进者,则以月数而地可并也。”

孙膑曰:“嗟乎!至言也。然谓曹子长未绝学,则未详也。夫以敌待敌,不亦妙乎?!夫膑之为知者,固以此举名于天下,使夫子听臣子之计。今将军之计,如以虚待实,以弱待强,无乃不可乎?”

曹刿曰:“夫圉人之复利,不在多援而在善处权衡。且兵有守战,有追击,攻城,圍困。守战之兵,不战而自得;追击之兵,不守而自获;攻城之兵,不以力而取城;圍困之兵,食敌之粮。故形水之利,因形而制利。彼燕趙无以自救,此其所以不敢入也。”

孙膑不渝其辞,曹刿不动其志。孙膑曰:“子城有千里,而守备不完;兵不精而士不亲;诡道不止,而四境不安。居然美言,树秦之事亦虚乎!”

曹刿曰:“子安而勿危,兵不在多而在精。夫近在百里之内而无不当,何必千里不当也。今兵之不精,阳不和内而阴不和外也。诡道之不止,养士之道不讲也。此吾所以告诸将军者也。”

至于用兵之道,攻守之势,上下之义,后兵之备,毋逆天伐民,譬如飞鸟之两翼,必倶得其时,方能高飞。”

孙膑默然不应。

结语

曹刿的战略思想包含了待机应变、诡计多端、兵法灵活、防守为主等各种策略。这些思想总结为一句话:“胜不骄,败不馁,平心静气思前瞻。”曹刿的思想是现代管理学和军事指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