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杂谈 > 塞罕坝事迹简介(塞罕坝——茁壮林海之奇迹)

塞罕坝事迹简介(塞罕坝——茁壮林海之奇迹)

塞罕坝——茁壮林海之奇迹

塞罕坝,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远离雾霾的绿色屏障,也是全球绿化工程中的经典代表。它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建设而成,历经15年的艰苦劳动,成为了我国面积最大、造林数量最多的人工合成林。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壮举的背景、历程和成果。

一、背景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沙漠化逐渐严重。当时,沙漠化比例已达40%以上,千里荒漠一衣带水。草原灾害不断,生态风险极大。此时,赤峰市委、市政府决定挽救草原,进行治沙绿化工程。但再大规模的天然林种植似乎在这块草原上已不再现实,于是选择人工造林这种手段。而塞罕坝是当时最适宜的植树区域,也因此被选中。

二、历程

1958年,中央政府批准在塞罕坝投资兴建林场。1962年,开始在塞罕坝进行试种试验,但效果并不理想。1975年,再次实行人工造林,全民参与,各界支援。之后,从1976年到1999年间,塞罕坝经历了15个年头的绿化建设和林场建设,先后获得了全国58个部门和单位的支援。在这15年中,每年平均移植实栽930万株树苗,最多达到1992年的2.8亿株。还修建了一批小型水库、沟渠、渠道等水利设施,使人工造林范围达到了17.99万公顷。这些设施,足可满足树木生长的水文要求。

三、成果

经过15年的努力,塞罕坝已成为人工林与自然林相统一的“森林教科书”。林草覆盖率由最初的15%提高到了80%以上,草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反退,土地逐渐恢复了生产力,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塞罕坝不仅有效改善了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全世界绿化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塞罕坝在历史上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义务植树先进单位”、“联合国生态环境保护奖”等。

塞罕坝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朴实、勇往直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现今的环保时代,我们也要倍加珍惜生态环境,努力构建绿色文明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