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独辫子倒闭引发的思考
近日,厦门知名的手工银辫品牌“独辫子”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关于“独辫子”倒闭的原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态势等问题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品牌建立在知名度上,不足以支撑其经营
“独辫子”品牌的知名度一度在厦门市场上颇高,这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品性质以及与山东著名的银饰品牌“周大福”合作的成果。但是,知名度并不代表经营的成功。事实上,“独辫子”在面对本土厦门以及外来江浙等地的银饰品牌时,表现得并不出众,甚至在价格和产品品质上都面临压力。这一方面导致了“独辫子”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无法再像贵族创始时期那样抓住市场的关注点。另一方面,“独辫子”在发展中没有形成自营的渠道,只能很大程度上依赖周大福的带动,对于她独立发展的能力也存在很大的隐忧。
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定位与策划模式
“独辫子”品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其独特的产品类型而言的,但现在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周大福合作的时间长,弥补了“独辫子”对於自身零售的不足,但也造成了长期内产品的低調。而市场井喷般的需求变化,使得这样一种被视为“温馨”的产品已经失去了爆发的机会。
而就“独辫子”所选择的定位而言,似乎并不能够适应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上,并没有注重个性化以及流行元素的运用,未能在独特性与与众不同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而“独辫子”寄希于漫不经心的小众点火,未能广泛的撑起来一个更大领域的市场。其规模显然过于庞大,而匆忙决策的后遗症就在于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代价。
面对市场变革应该舍弃“独辫子”品牌么?
说“独辫子”品牌浮沉之于市场竞争如此之峻峭,会有人认为其今后或许不会再出现于大家的视野。但笔者却认为,非常相关的的市场环境与需求,并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一直会有新的机会出现。可能现有的市场不再适合“独辫子”品牌的存续,但如果这个品牌能够在发展中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的机遇,调整自身定位,寻求新的突破点,也许会在未来的市场上重新振作。当然这也需要企业本身对于市场和消费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敏锐度。
此外,这一事件也需要引起关注与思考厦门市场银饰品牌的发展。而经过前者生死存亡的两种极端,从而思考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需要思考去推广市场的意识,并学会如何从量级、模式、运营、目标五个维度,理性考虑切入市场、深挖市场,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于消费者,他们有更多的权利去选择更好的品牌与银饰品质。双方都需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市场或者购买需求的变化,从而在市场上广泛的寻找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