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鸡不叫——世说新语
始契道德:世间万物皆有其性,而孟子则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同样的,鸡天生会打鸣,却不一定会在天亮之前。这就引出了他与“夫子”们的对话。
中穷辞令: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然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弟子们却不得不玩文字游戏,与一个笨鸡周旋。这究竟是为何?
末逢知音:最后,被孔子点中,作为比喻自己言辞低下的学生荀卿终于神奇地理解了鸡不会在漆黑的夜晚打鸣这个道理。荀卿如此之才,难道只是因为一只笨鸡而转念及此吗?
始契道德
通过道德的角度看待问题,孔子提出“人之性本善”这一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性。而孟子则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即每个人的天性都相近,但不同的人通过学习环境会有所迥异。
与此相似的是,人面对困难时,也有人选择顺势而为,而有些人却选择逆流而上。鸡天生会打鸣,但是否一定会在天亮之前?这就与人们的天性有所类似。可以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天赋”,但环境的因素以及自身的习惯都会对这个本能有所影响。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要发扬善良的本性,并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同样的,鸡也有天生的“打鸣本领”,但是它不能通过自身贡献而获得鸡冠,更不能像人一样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鸡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表现就更为明显。
中穷辞令
荀卿、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与一只笨鸡周旋了许久,玩起了文字游戏,互相试探。“鸡鸣何时?”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又不好回答,因为这要涉及天文、气象、生物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一系列必要的附加条件。
不过,这场辩论却鲜有人提到鸡的自然属性。那么,鸡为何不打鸣呢?是因为它看到了什么物体?还是感觉到了什么气息?或者,就像孟子所说,“习相远”,因习惯而不打鸣?荀卿最终眼睛一亮,悟出了这个道理,以致孔子称他为“来者何人,奇也!”
造物的奥妙这一问题,前人后辈也曾探讨过很多次。不管是笨鸡,还是聪明的人,都面临着困难和不解的问题。把问题往开阔的方向想一想,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那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末逢知音
这则故事的“知音”是荀卿,他聪明绝顶,在与孔子弟子们的辩论中成功悟出了鸡不会在漆黑的夜晚打鸣这个道理。
荀卿的眼力非常敏锐,在芥子之中也能看出一只鸟;而且他的口才也非常了得,曾获得过当时文化名门“荀氏”的资格。我们可以得知,他并不像这只笨鸡所表现的那样呆滞无知。
同样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才能,而这并不一定与他的其他表现相符。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遇到了心灵相通的知音,更应该珍惜。毕竟,世界上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变化,人们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寻找到心有灵犀的知己来相互启发,那么或许还有很多道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