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翻译注释节选(宋史范仲淹传原文翻译注释节选 )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翻译注释节选(宋史范仲淹传原文翻译注释节选 )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翻译注释节选 范仲淹是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化名人,曾任参知政事、宰相等职,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僚。他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国”,主张依靠道德和教化来维持社会秩序。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宋史范仲淹传的一些原文翻译和注释节选。

一、关于范仲淹的家世背景 范仲淹,字希仲,洪州临川人也。祖范承祖,唐司马,革职为民,居济川,守道以终。父守简,初以太学生为县儒,质宗文学,奏为福州慈衿院限外讲解,守遵义府学教授。 范仲淹的祖父叫范承祖,唐代时担任过司马一职,后被贬职为民。他一直守道修身,直至去世。范仲淹的父亲叫范守简,原本是太学生,在家乡担任儒生,后来因为文学才能而被任命为福州慈衿院的限外讲解,之后又被任命为遵义府学的教授。 注释:太学是唐代设立的国家学府,专门培养士大夫的学生;儒生是指在家乡或县城从事读书教学工作的知识分子;福州慈衿院是宋代名校,位于福州马尾区西南,以讲解五经闻名;遵义府学则是四川遵义府的学校,专门培养士子。

二、关于范仲淹的官场经历 时宗室多显木落,志士全去。范深理公独居黄州。十年来,获桂永官爵,编钟山诗集,初振号俊翕,范其宗孙乃言“达、宗炳也可济人诗”,先达人也,一夕下甲级之命,拜拾遗。掌渭源,佐赣州。三山灾荒,胥吏逸民,吏卒捐腥,范率以二千钱蕃散,农桑告归无复耕者,遣信赎之,将二百人而归业。转知夔、酉。夔流山崩,商贾仓盗,众惊恐,范入其仓,令以逆料燎水,中流四散,曰:“兹仓兹粟,而犯君命,君命何可夺?汝其还家,镇日藏于自家间,无敢动者。”转知昭州,兼渝、龙二府椽子,遭以大疫,鬼神融化,路寇陵出。范自任防御之责,自剥战士甲兵以偿穀租,檄告州县取之,数日,甲兵自满,党首皆就擒,路寇壁于五指山者,食粮尽灰,自趋势出降,关防六县安然。见理忌廉,获升太子太保,旋以病免,起为参知政事,因至相位,留意经学,谓“国之大业在修德,而修德者必先举贤”,率士林以为平生所言。弘农王功能出营中,通陋巷间,范诵请以病解,中使不答,范然之绝食,七旬而卒,时年七十二。 当时,宗室大多腐化堕落,志士进退失据,而范仲淹独自在黄州担任知州。他十年来,升迁到桂州知州,还编集了《钟山诗集》,声名远扬。他率直正直,很快便受到士人的推崇,被称为“俊翕”。范仲淹的孙子范宗炳曾经说过:“达、宗炳也是可能胜任诗歌的”,其中“达”指的是范仲淹本人。后来,他被任命为拾遗,掌管渭源县和协助治理赣州。三山灾荒时,百姓流离失所,官吏腐败,不少人丧失生计,范仲淹拿出两千文钱散发给灾民,捐助农民开垦荒地,还赎回无力还贷的农民,并带领他们重新回到家园。之后,他又转任夔州、酉州知州。夔州时,河谷发生山崩,商贾的仓库被盗,人心惶惶,范仲淹进入仓库,让盗贼用逆流的方法熏火,这样,仓库中的谷物受到了保护,盗贼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归还了所有失窃物资,并向范仲淹道歉。到了昭州,他还兼管渝州和龙州,遭遇瘟疫、灾荒和路寇肆虐。范仲淹自己极其勤奋,剥夺了官兵的装备,并下令州县征收,几天之后,官兵们自己就充足了装备,而为首的罪犯也落网。曾看到范仲淹为人廉洁,因此获得了任太子太保的升迁,但因病而免职。后来,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之后又被升迁为宰相。他注意到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大业在于修德,而修德的关键是举贤”,这一点得到了士林的赞同。当弘农王功能在营中出现时,范仲淹向他求助,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于是他开始绝食。最终,他于七旬高龄离世。 注释:拾遗,是五代时期王安石在福建任职时设置的职务,担任负责统计、考察各地的人才,辅助官府官员等方面的工作;渭源县,位于陕西上游地区,历史上属于汉中,唐代曾属东川,宋代为凉州路;夔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