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杂谈 > 梦寐难求十二相识 十二相识(十二相识,不如归一)

梦寐难求十二相识 十二相识(十二相识,不如归一)

十二相识,不如归一

人生如梦,其实并非一无所有。身体在世,相继每日都有意境的迸发,一段又一段,一个又一个。这些相,本质上都应该直向同一,但我们却常常因为片面的理解,而把这些相断章取义,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了其中一二,忘了十二相识如同大彻大悟的“道路是无处不在的一片天空”,最后放弃了大合而为一的智慧。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寻找十二相识的调和之道。

第一相,明了色界的真实面貌

十二相识的第一相,即色,是最早的窗口。因为人的身体,第一个被蕴育的是眼,所以色往往成为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入口。依照佛法所说,色并不是实体,而是如同幻梦的化身,因此,其本质应是一路指向内心的梯梦,带领我们跳出生死和幻觉。不过,我们现实中对色的依赖和追求,却让我们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烦恼。就像实测所表示的,24小时不看娱乐节目、不浏览网络视屏、毫无异常的色彩和声响刺激,对加班和吵闹环境的消极抵抗力立马降低了5%~10%。而阿罗汉的智慧,在于明到了色界的无常和无自性,因此才能以玄通的目光体味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

第二相,解读感受的真意味

不管是愉悦、或是悲哀,感受本身只是一样观感,这种意识总是好像一颗镜面,容纳着无论美好、丑陋、快乐或者痛苦都能够够排开。此时,我们需要在其意识的深处,去理解情感来自哪里,也许和印象有关,也许和痛苦一同来自心拍。只有当我们预见了这种直通真实的门户,才可以意识到感受为生命的平衡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会带给我们新的更高尚的品质的心态。换言之,不要被情绪所左右,而要因为掌握了感受,自创情绪。这也是佛教修行中感受与念头同时加以关注的核心性理念所在。

第三相,看透念头的幻影寂灭

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有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存储等一系列的行动。而其中的念头则是,参与并驱使着我们的想象力,着重体现在思考和判断上,它的存在凸显了个体的心性和道德素养。日益增强的资讯环境之下,每个人的念头都经常受到外部场合的触碰,同时又会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秉性。依据佛教的精义,念头并不是一个憨厚的“我”,它是随时在更迭的资讯之下输入、处理和反馈各种各样信息的工作程序。假如沉醉于念头的表面,你最后不怕就是被无边的烟雾所包围。只有当我们透过念头的虚无和寂灭,我们才能从无穷尽的资讯海洋中解脱出来,OR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相同的,这也是禅修和念住禅定的第一要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