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多少比较合适)
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利用贷款来获取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利息支出/利息收入*100%。 一、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二、计算范围:净利润为负的情况下,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为负的情况下,发生资本化的项目或者收益为负时,都要用到利息保障倍数。 三、使用范围:可用于评价上市公司利用负债获取收益的能力,还可以用于评价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资本结构。 四、分子分母是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去资本化项目后加上净债务融资或权益融资,包括发行新股、增发股票等方式所筹集的资金。
1、利息保障倍数(EBITDA)
利息保障倍数(EBITDA)是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了企业通过贷款获得收益的能力,息税前利润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也叫税后利润。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公司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公司获取利息收入越多,而负债比例则较小,是公司利用贷款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更强;利息保障倍数越小说明公司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弱。 一般来说,利息保障倍数在2~5倍之间为宜。 一般来说息税前利润越高、平均总资产越大,所需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费用就越少。因此,利息保障倍数可以作为衡量企业融资能力和资本结构比较理想的指标。同样由于利息保障倍数可以反映公司利用贷款获得收益的能力、息税前利润和平均总资产均为负时具有更强防御风险能力等优势(由于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是指公司财务报表中列示的数据,因此计算公式略)。
2、财务杠杆(F)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的股东权益与企业债务之比,这个指标能反映公司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通常来说,财务杠杆越高,股东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财务杠杆的大小由负债总额占权益总额的比重决定。负债总额占权益总额的比重越小,企业使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就越强;负债总额占权益总额比重越大,企业使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获取收益能力就越弱。 财务杠杆是衡量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重要指标之一,但仅有财务杠杆指标还不能完全评价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因为还有资产负债率等其他因素制约着公司资本结构的水平。所以,一般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进行评价。 利息保障倍数是一种财务杠杆比率,表示息税前利润对利息费用偿付的保障程度;而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债权人权益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的指标,表明企业负债规模与股东权益规模之间所形成比例关系。
3、息差(P)
息差(SHIBOR)是银行通过借来的资金买了更高利率的资产或商品,赚到的利差。息差是银行之间经常进行的一种资金互换活动,即银行把储户的钱借给其他银行,而其他银行把储户的钱借给央行,通过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手段来影响利率。 息差(SHIBOR)=生息资产收益率-付息负债成本率=利息净收入/利息支出 当一家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息差时,说明这家公司能够通过赚到更多的利息来支付到期本金。 综上所述,息税后利润是可以通过息税前利润来计算出来,比如对于公司来说就可以将公司上一年所有年度为股东创造收益(或亏损)加上利息支出再乘以100%即可得出。